前言涨上策
6月24日深夜,伊以两国刚刚签下停火协议,世界松了一口气。
可谁想到,一觉醒来,以色列战机就朝约旦河西岸开火了。3个巴勒斯坦人没了,7个人躺在医院里。
软柿子这么好捏?西方这回又哑巴了?
作者-彤
说翻脸就翻脸
停火协议的墨迹还没干透,以色列就给全世界上了一堂"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"的生动课。
6月25日凌晨,当巴勒斯坦人还沉浸在难得的安宁中时,以色列战机已经悄无声息地划破了夜空。
展开剩余90%拉姆安拉的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,12天的血战刚刚结束,新的噩梦就这么开始了。
爆炸声撕裂了凌晨的宁静,火光映红了整片天空。艾哈迈德·阿布·阿里、穆罕默德·哈桑、优素福·哈利勒——三个普通的名字,永远定格在了这个血腥的夜晚。
这可不是什么"突发状况"或者"情绪失控"。凌晨时分的选择,精准得像外科手术。这个时候,国际媒体还在睡觉,西方政客还在梦乡,社交网络的关注度降到最低。
更重要的是,巴勒斯坦人在最放松的时刻,心理冲击效果能达到最大化。
以色列官方的说辞还是那套老词儿:"反恐行动"、"国家安全"、"自卫反击"。可问题是,这些"恐怖分子"在伊以冲突期间除了喊几句口号,连根毛都没动过。
真正拿导弹砸以色列的胡塞武装,人家现在还好好的在也门喝茶呢。
这一顿操作下来,以色列到底在盘算什么?
专挑软柿子捏
说白了,以色列现在就是个"手头紧"的打手,得精打细算着挑对手。跟伊朗死磕了12天,家底都快掏空了。铁穹系统的拦截导弹库存几乎见底,每发都价值不菲,现在补货还得排队等美国爸爸批条子。
更要命的是经济窟窿。12天的战争烧掉了多少钱?建筑重建、民众安置、军备补充,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。
内塔尼亚胡主动提出停火,可不是因为仁慈,而是因为真的打不动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报复就变成了一道选择题。胡塞武装?人家有弹道导弹,有长程无人机,还控制着红海航道。
打他们得跨越沙特和约旦的领空,距离远不说,搞不好还得跟这些"盟友"撕破脸。更别提胡塞武装的战斗意志,那可是跟沙特硬碰硬打了好几年的主儿。
反观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,那简直就是送上门的软柿子。就在家门口,打起来方便快捷;装备简陋,威胁有限;国际关注度低,后果可控。最关键的是,西方爸爸们对这种操作已经见怪不怪了,基本上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这种成本效益分析做得那叫一个精明。既能对伊朗的盟友们"杀鸡儆猴",又能向国内的右翼势力证明自己还有"余威尚在",还能测试一下国际社会的底线到底在哪里。一石三鸟,何乐而不为?
这么明目张胆地欺负人,西方国家怎么又集体哑巴了?
西方又装睡了
如果说以色列挑软柿子捏还能算"现实主义",那西方国家的集体沉默就只能用"双重标准"来形容了。
还记得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吗?24小时内涨上策,欧美政客的谴责声明满天飞,制裁措施一个接一个。
可这回呢?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下手,48小时过去了,美国国务院就挤出了一句"希望各方保持冷静"的官腔。
联合国安理会?连个紧急会议都没召开。欧盟那边更绝,直接装聋作哑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这种"选择性人道主义"背后的机制其实很简单。在联合国安理会,美国有一票否决权。任何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,华盛顿一个"反对"就能让全世界的努力化为泡影。
所以其他国家也学精了,反正说了也白说,干脆不浪费口水。
那些国际人权组织也有自己的苦衷。资金来源复杂,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。
有些西方财团和政治势力会"善意提醒"这些组织,别在以色列问题上太较真。再加上国际热点这么多,乌克兰、台海、南海,注意力早就被分散了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地缘政治现实主义。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,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可不是白给的。
在这个"利益至上"的游戏规则下,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显然没有战略价值重要。
这种沉默不是中立,而是纵容。每一次睁眼说瞎话,每一次选择性失明,都在为下一次暴力循环埋下种子。国际秩序就是在这种一次次的妥协中被蚕食殆尽。
玩双标玩得这么溜,到头来还不是老百姓遭殃?
血泊里的账该谁算
在拉姆安拉的废墟中,三个普通人的生命戛然而止。
35岁的艾哈迈德·阿布·阿里,四个孩子的父亲,每天早出晚归到拉马拉打工养家糊口。现在他的妻子艾莎得一个人撑起这个家,四个小家伙还不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28岁的穆罕默德·哈桑,一个朴实的农民,正准备跟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。田里的橄榄树刚刚开花,他还计划着秋天的收成能攒够彩礼钱。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,女友抱着他的照片哭成了泪人。
最让人心碎的是17岁的优素福·哈利勒,一个高中生,梦想着当医生救死扶伤。村里的老人都说这孩子有出息,学习成绩好,还经常帮助邻居。现在他的课本还摊在桌上,笔记本里记满了医学梦想,可人却再也回不来了。
这不是什么"反恐行动"的附带损害,这是活生生的三条人命!可在以色列的战略棋盘上,这些生命不过是实现更大目标的代价而已。
真正的目标是什么?土地和水。约旦河西岸不只是战略缓冲地带,更是以色列的生命线。这里有宝贵的水资源,有肥沃的土地,有重要的战略位置。每一次军事行动过后,以色列的定居点就会"自然而然"地扩张一点点。
国际社会不是没有解决方案。《日内瓦公约》明确规定,占领国不得将本国平民迁移到被占领土。国际法院也在2004年判决以色列的隔离墙和定居点违法,可是法律条文再完美,没人执行也就是一张废纸。
中东问题专家奥马尔·拉赫曼说得很透彻:"定居点不光是占地盘,是要控制人。国际社会不说话,就是默认巴勒斯坦人的命不值钱。"以色列学者埃亚尔·韦兹曼也承认:"定居点就是要让巴勒斯坦人没法建国,这种袭击是吓唬人的手段。"
人权组织DAWN的负责人莎拉·利·惠特森直言不讳:"美国不吭声,是背叛了自己的人权招牌,嘴上喊得响,关键时候掉链子。"这话扎心,但说的是实情。
想要真正解决问题,光靠谴责是不够的。需要的是国际社会的勇气:勇气去挑战强权,勇气去维护正义,勇气去为弱者发声。马丁·路德·金说过:"哪里的不公,都是对公道的威胁。"这个世界,不能再这么沉默下去了。
结语
停火协议在以色列眼里,不过是换个姿势继续打的休息符。
墨迹未干的和平条约,比不上一个软柿子来得实在。当国际正义需要看美国脸色,当人道主义要为大国利益让路,这世界还能指望什么?每一次西方的沉默,都在为下一场血腥买单。
中东的和平,还要等多少个无辜的生命?你觉得这种双标还能玩多久?
参考资料:
发布于:河南省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