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财富配资
“手机就像精神鸦片,比一百年前的毒品更可怕”“国外发明游戏让中国孩子去玩,玩游戏就是给国外送子弹”“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,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”……
暑假期间,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反游戏的内容。在视频里,自称“老师”的博主,大肆宣扬游戏害人,还有人炮轰国产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,认为其“反映了民族的悲哀”。
这些账号粉丝有的高达几百万,视频内容大多围绕“痛骂游戏”“拯救孩子人生”,宣称“再不救孩子,孩子就废了”“已经病入膏肓了”等内容的点赞、分享、评论数量均压倒性领先。然而在这些刻意制造家长焦虑的内容背后,却暗藏着一个借助抨击游戏售卖各类高价课程的庞大产业。
有媒体报道,在短视频平台上长期活跃的“反游戏”账号,以新型“戒网瘾”学校和“家庭教育类”网红为主,其支撑的产业年营收超过700亿。“反游戏”成为了这些机构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流量、吸引家长群体用户的重要手段。利用平台算法,相关视频在家长群体中实现了大量的传播扩散,以其中较为知名的“琨哥说教育”为例,粉丝量已经超过423万,然而点开其账号首页会发现,ID名字添加了“7月有课”,置顶的三条视频中,有两条均为销售的课程内容介绍。
财富配资
依托“反游戏”的流量,此类商业机构账号顺势向家长推广高价课程和训练营。这些“暑期特训”课程的费用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:“老师”要么化身“全能导师”,解决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,甚至提出花费39.8万购买精英课程就能帮助孩子变成周杰伦和岳云鹏;要么作为“教官”,吸引家长购买线下封闭特训营,以军事化训练的方式,驯化孩子,远离手机。
在巨大商业价值的驱使下,“反游戏”机构却涉嫌多重违法。根据法治日报报道,“反游戏生意”存在诸多法律问题。以暑期特训营为例,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,此类机构需取得办学许可。实际操作中,多数机构以“夏令营”“暑期拓展训练”名义规避审批,已违反《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》第5条的规定。
“无证经营”的特训营,相关管理问题,尤其是人身侵害例子,不胜枚举。比如,特训营会对试图反抗、不听话或逃跑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,并且以“连坐制”对学员进行暴力恐吓。惩罚方式从罚站、扇耳光、掐脖子、拳打脚踢,到变态体罚和羞辱式处罚等千奇百怪,甚至逼学员吃扔进潲水里的馒头,将学员头部按进水里。
据了解,孩子在特训营中被封闭式管理: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,22点熄灯,住着上下铺的8人间,周末不能回家,至少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,每天排满了军事训练和《弟子规》“感恩教育”等课程。而每月的收费高达9800元。
在经历“魔鬼式”训练之后,看到曾经调皮、叛逆、爱玩游戏的孩子,变得温顺、听话之后,很多家长也乐见其成,他们仿佛看到了孩子的“改变”,却并不深究原因。中国心理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、理事欧阳旭伟指出,很多特训营看似管用,恰恰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再回到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面对禁锢。
靠污名化游戏赚钱的生意,其实早有先例。杨永信电击治网瘾的阴影还没散尽,如今各类特训营、素质训练营等变种戒网瘾机构仍在野蛮生长。这背后,既有不良机构揣着黑心赚快钱,更藏着许多家庭长期的教育缺位:干脆将教育责任拱手让给第三方机构,满心期待这些 “训练营” 能凭空变出一个 “好孩子”。于是,游戏顺理成章成了 “反游戏” 机构给家长量身定做的 “替罪羊”—— 只要孩子喜欢游戏,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游戏害人。
在今天,“玩游戏”是很多孩子们的一种正常娱乐需求,尤其在暑假期间,在严格监管之下,适当游戏也是被许多家长所默许和认可。真正出现游戏沉迷的孩子,往往是因为缺乏了家长的监管和陪伴。家长教育缺席原因多种多样。比如,面对孩子的叛逆、厌学等行为问题,常常感到无力和焦虑,于是寄希望于外力干预;迷信“棍棒出孝子”,忽视教育的本质是理解、关爱和引导;没有意识到或拒绝承认,孩子的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方法有因果关系……当把孩子的所有问题归结于“玩游戏”“不听话”后,与宣称能让孩子迅速“戒网瘾”“听话”的“反游戏”机构就与家长“不谋而合”了。
事实上,在一个家庭里,以平等视角审视亲子关系财富配资,将爱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才是养育的本质。欧阳旭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指出,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效仿游戏的方式教育子女,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自然也会生活得轻松许多:特别是要理解有些是孩子无力去解决的问题,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。“所谓沉迷游戏的情况就会迎刃而解,或者至少不会被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。”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