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闺蜜半夜给我发微信,语音里带着哭腔:“我家娃写作业5分钟魔投网,扭屁股10次!老师说他注意力不集中,可他在家明明能拼乐高2小时不动啊!”
我盯着对话框笑了——这场景太熟悉。上个月有位妈妈更夸张,带着6岁的儿子冲进咨询室,开口就吼:“医生,您快看看这孩子是不是多动症?上课屁股像装了马达,老师讲课他扭来扭去,回家写作业更离谱,铅笔掉了都要爬地上找半天!”
可当我悄悄观察,发现孩子其实在认真听我们说话。他扭动是因为椅子不舒服,铅笔掉了立刻爬过去,恰恰说明他专注力在线——真正破坏他注意力的,恰恰是妈妈每分钟都要喊的那句:“注意!坐好!”
你眼中的“走神”,可能是孩子在用身体学习
很多家长像拿着放大镜找茬:“背挺直!”“手放桌上!”“眼睛看黑板!”可孩子扭来扭去、抖腿、转笔…这些“小动作”恰恰是他们在保持专注的秘密武器。
展开剩余76%神经科学早有研究:孩子的前额叶皮质(负责专注力的脑区)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。对他们来说,身体动一动就像给大脑装了“散热器”。
我见过最典型的例子——在幼儿园,放学后很多孩子喜欢走平衡木玩,家长就在一旁等待。
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站到平衡木上后不停地告诉孩子:“注意,注意!走稳点儿,保持平衡,看着脚下……”
孩子紧张地看着脚下,再看看家长,摇摇晃晃,最后掉了下来。再次尝试的时候会更加紧张,甚至需要家长时刻在身边保护才能走下来了。
而那些家长不在身边的孩子,没有人提醒他“注意”这个、“注意”那个魔投网,反而能很集中看着自己的脚下,很快就熟练地完成了行走。
你每句“注意”都在帮倒忙
写作业时盯着孩子后背的家长,涂鸦时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家长…你们知道吗?当你说“注意笔画顺序”,孩子就得从“怎么写好这个字”切换到“妈妈说的对不对”;当你说“注意握笔姿势”,他的注意力就从“写字”跳到了“手型”。
这就像看电影时突然有人戳你后背:“注意这个镜头!”,你原本沉浸的剧情瞬间断裂。孩子也一样——频繁被打断的注意力,就像被撕成碎片的拼图,再难拼完整。
真正的注意力培养,是学会“闭嘴”
有个妈妈跟我分享过神转折:她儿子写作业总磨蹭,后来她故意躲进书房装睡觉。结果孩子反而主动跑来说:“妈妈我写完了!”更惊喜的是,作业正确率比以前还高。
这就是“注意力修复期”的魔力。给孩子一个没有评判的空间:
写作业时把书房门关上(除非孩子主动求助)
涂鸦时忍住不说“太阳应该是圆的”
玩积木时别提醒“红色放这里”
当孩子不必把精力花在“应付家长”上,他们的大脑才能全速运转。
这些信号说明孩子注意力超棒
别被“坐如钟”的假象骗了!判断专注力要看:
✓ 能持续关注感兴趣的事(比如看蚂蚁搬家半小时)
✓ 被打扰后能快速回到任务中(比如玩具被拿走哭完继续拼)
✓ 有主见地探索(比如把积木当饼干“煮饭”)
那些上课偷偷在课本上画恐龙、写作业突然问“恐龙灭绝了吗”的孩子,大脑其实在高速运转——他们只是把知识重新编码成自己的语言。
给家长的三个“戒断反应”练习
① 设置“静默时间”:每天1小时全家禁用“注意”这个词
② 用行动代替语言:孩子写作业时,你在旁边看书而不是监工
③ 把批评换成好奇:“你刚才拼乐高时好像特别专心,怎么做到的?”
发布于:北京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